郑伟达,福建闽清县人,1959年7月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光明中医学院,现为主任中医师,教授。其乃全国名老中医医生郑孙谋教授和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的关门弟子。此外,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民营中医院院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福建省委常委,农工党中央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中医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
前进论坛杂志封面
在三十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郑伟达教授注重整体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对肿瘤等疑难杂病颇有研究,尤其擅长于肿瘤的中医防治,提出“以人为本,科学抗癌”的先进理念,总结并创立了“治癌新十论”和“四位一体抗癌诊疗理念”,为众多患者解除疾苦。发明了国家抗癌新药““慈丹系列”、“甘芫逐水”等十六种系列药物,并获得国家众多奖项和专利。2005年被中国中医药学会评选为“中医名医”。
对社会的可喜贡献,使他成为了政协人物。他是福州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福建省第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并参加全国政协第十至十二届会议。负此重任,他积极参政议政,力荐事关人民大的医案医题。
在学术和从医的积累方面,著有《八名方临床应用》、《肿瘤的中医治疗》、《郑伟达医文集》、等十八部医学著作。先后在福州、深圳、北京、香港创办了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肿瘤医院、中医药研究院、深圳药业公司等防治肿瘤机构。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三百多家新闻媒体的相关专题报道。
前进论坛杂志目录
大医精诚,体现在一个人的学识、经验和品格上。郑伟达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大医精诚的人。他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他的广博的学识很多时候会像喷泉一样,水花溅射后而凝结在他的诗篇里,放射着作者内在品格的光芒。他数十载如一日,精心医治患者,对病人高度负责,让人品评出“心正药自珍”的境界与滋味。作为一代名医,他让众多被判死刑的癌症患者重获新生;作为科研医生,他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进行新药研发;他还是一名慈善家,在赢得社会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不断地回报着社会,义务捐款助学、修桥铺路,义举频出!他——郑伟达,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人,就是这样一位喜欢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去温暖且照亮别人的人!
前进论坛杂志<<大医精诚,记农工党中央委员郑伟达教授>>
慈悲为怀,悬壶济世
郑伟达自幼承继中医传统、秉受师训,在中医世家的氛围里长大。耳濡目染中,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的内心深处得到的就是济世活人的人生宗旨,因此养成了酷爱中医的秉性。
由于耳闻目睹了乡村民众缺医少药所遭受的痛苦,自那时起他就立下了“为民解苦学医科,精益求精不贪多,通古博今勤奋学,医道神术胜华佗”的誓言。他要行医济世,为民除病。以其“求医立志明,奉献为人民。克己无私念,终生学杏林。”的目标来激励自己,矢志从医、拯救百姓的信念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求学期间,常于课余阅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本草纲目》、《内科学》、《肿瘤学》、《方剂学》等古今医学著作。
大学毕业后,掌握了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但渴望学到更多知识的他,又先后向全国各地30多位著名老中医拜师学艺、求知取经。这其中对他影响很深的,就是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和著名中医医生郑孙谋教授。他跟随临证,详记医案,随访治疗结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日久,他诊治各种疑难杂病详加研讨,探其诊治规律,斟酌有效处方,做到临证之时有法可循,有方可施。在组方时,处理好温与清、攻与补、升与降、静与动的辨证关系,因此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又独特的经验,尤其对肿瘤病的治疗造诣精深,领会了其中真知灼见。
前进论坛杂志记农工党中央委员郑伟达教授正文
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他掌握了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等医术精华。他力求精通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规律,重点掌握疑难重证和急证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他在学习中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结合临床,融会贯通,把中医临证的思维方法和防病治病的本领牢牢地掌握在心里。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使他在与临床经验的灵活运用中,有了长足的进步。他把一些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活学活用,学用结合,还边临证边总结,使自己的医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他更是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在质疑后验证,在总结中提高,因而在继承后就有了创新。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融汇新知,创立新说,创新成果,走出独特的读书与临证相结合,做科研和著书立说并进的路子。几十年来,凭着中医传统家学的依托,师承老师的引导,以及校园教程的规范要求,再靠长期摸索探求,做到目不离书,手不离笔,坚持每日必读,坚持日日学习。工作再繁忙但坚持二、五门诊制度不变,并养成每天作日记的习惯。
他在拼搏的道路上却尝尽了酸咸苦辣。他后来之所以能在中医药学上能取得一些成就,与他热爱医学,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炼就“慈丹”,抗击癌魔
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中,癌症确已成为一大杀手。我国每年因此病死亡的人数高达130万人,如果换成一个小单位时间来解读,就是每25秒钟就有一人被它夺去生命。现在我国的癌症患者还有200万人,并且速度以每年递增。
数据如此,触目惊心!那么,防治癌症也就成了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郑伟达教授从医多年,专攻肿瘤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在长期的临床医疗中,他亲眼目睹癌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给患者家庭带来的不幸。他思考到,恶性肿瘤之病因虽然至今为止西医尚在探索,但中医对此有新的认识,那么,他何不在这方面做些有益的尝试呢!想法已定,他就寻找着时机。
1992年,在福州市科委支持下,郑伟达终于得到机遇,创办了“福州伟达中医肿瘤防治研究所”。机构既设,他就瞄准了目标,由他的恩师、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担任总顾问的一个伟大项目开始了,他的团队踏上了研制抗癌新药“慈丹系列”的漫长征程。郑伟达教授吸取祖国医学精华,运用中医抗癌理论,经过反复论证,不断的推敲,发扬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经过长达7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筛选出对人体生理功能失调具有双重调节作用的药物,像是铸造出一柄既能直接杀死癌细胞,又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与造血功能的抗癌单刃剑,这就是““慈丹系列”。
古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反映出遣方用药对治治疗结果果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委实,历代名医的特色,无不体现在其用药处方之中。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郑伟达教授集临床经验之精华,参与现代医学研究之成果,熔理法方药于一炉,采用中医扶正祛邪的组方原则,终于制成国药““慈丹系列”。此药在北京东直门医院及全国七大医院作二期临床试验时表明,单独使用本品稳定情况也很高,与化疗联合应用总体情况大大提升,且对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和白细胞减少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就这样,经过数年严格的临床验证和全国新药评审委员会近乎苛刻的审查,郑伟达教授终于收获了他多年心血的回报,这药成功了。
1998年3月3日,是伟达人永远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日子,他们的抗癌新药““慈丹系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认定为“准”字号国药,并颁发了新药证书。
这个国家抗癌新药一经问世,殊荣接踵而至。荣获了2000年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第十二届全国发明金奖、科学进步三等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健康报》、《中国医药报》等全国三百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郑伟达教授在防癌抗癌事业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党和政府对他在肿瘤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励。
““慈丹系列”之所以能赢得如此高、如此多的荣誉,归根结底是该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治疗结果,因为治疗结果才是一块试金石。正如只要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一样,是一个道理。临床治疗结果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的生命力所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郑伟达的几种新药又相继问世,它们是参灵、甘芫逐水。这几种新药加在一起,塑造出系列抗癌药,且都以良好的口碑而征服了大众。以““慈丹系列”为代表的系列抗肿瘤新药,以其良好的品质和确切的治疗结果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方面增添了一种很新的有效药物。在专业刊物上,以数据说话的文章也是接踵而来,其中《上海中医药杂志》报导,1998年11月至2002年12月,在治疗的中晚期肝癌病例中,都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
在攻克和研制的道路上,到了该作总结的时候。作为著名的中医肿瘤医生,郑教授以其扎实的理论根基和多年的研究、实践经验,先后出版了《中医治疗肿瘤经验》、《八名方临床应用》、《疑难杂病中医治验》、《肿瘤的中医防治》、《抗衰益寿妙诀》、《伟达慈丹治癌之光》、《抗衰益寿药膳》等著作,累计达千万字之巨。他为肿瘤科研领域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为人们防癌抗癌、益寿保健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如今,功成名就的郑伟达教授仍然忙碌在抗癌研究一线,并还定期在医院坐诊为患者诊治疾病。在抗癌健康领域,他矢志不渝地推进祖国医学防治肿瘤的宏大规划,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郑伟达教授悟出了肿瘤治疗是战略问题,而不仅是战术,要改变思想观念,抛弃以往只见肿瘤不见人的以“瘤”为中心的治疗原则,而应以“人”为本,科学抗癌,临床上应以“疗”为主,兼以“治”之。要明确治疗目的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而不是仅仅把肿瘤切除了事。只要把瘤体控制住,不危害人的生存质量,人瘤共存更具明智之举。因此,他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见识的 “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的治癌理念。作用此理念的核心理论,就是“四位一体”的肿瘤治疗认识。
追溯一下,其实早在2004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1世纪传统中医药防治肿瘤战略论坛”上,他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带瘤生存"”新的防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得到了以吴阶平、吴孟超、陈可冀、程莘农等院士等与会医生的一致认同,而且,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中、西医医生所接受。
“四位一体”治疗肿瘤的认识是,心疗是起决定性作用,药疗起关键性作用,食疗起重要性作用,体疗起积极性作用。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病因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燥湿十大方面。因此,治肿瘤要“以人为本,科学治癌”。且当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方能屡起沉疴。
除此之外,他还对其它大众疾病提出自己的治疗见解。非典时期,他谏书总理,推荐中医防治非典的方法与措施,建议很快便得到了认同和批示。
跻身政协,献计大众
成为名医之后的郑伟达教授,不仅继续济世救人,还积极为我国卫生医药事业尤其是中医药的发展建言献策。199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农工党,并担任农工党福建省科教文卫总支委员,1998年担任福州市政协委员,2003年当选福建省政协委员,同时又担任农工党中央十三大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2003 年郑伟达教授被农工党中央授予“模范党员”光荣称号,且因为他在中医药界突出的成就,2007年12月14日,在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荣膺中央委员。
作为政协委员的郑伟达教授,先后发表政协提案一百多条,内容涉及:一、中医药的产业、人才、科研、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等方面;二、农民医保、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三农问题”;三、民营医院的生存发展问题;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言等等。这些提案都是当今医疗领域和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得到上至中央下至省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纷纷来函回复,有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他所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医事业发展,让中医为更多的人服务。
由于郑伟达教授在中医药界的杰出贡献,2008年3月,他又当选为农工党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医者,济世救人是职责;作为一名中央委员,为人民解决困难是责任。郑伟达教授深深感到肩上的担子之重,他将一如既往地在中医药的路上不断创新,并继续参政议政,为我国卫生事业的进步做贡献!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在2007年出版的《郑伟达医文集》里,在参政议政篇里,收集了历年来政协提案和向国家卫生部门及领导人建献策的文章。
为了能把他的“慈丹系列推荐给社会,造福人类,他多次应邀出席海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召开的学术交流会,他参加了香港、日本、加拿大、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地区和国家的学术交流及成果展览。2000年11月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中医学术交流大会”上,郑伟达教授的提交宣读的论文被评为一等奖;“慈丹系列在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2000年11月15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发明协会主办的“2000年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参加本次展览会的代表有中国、古巴、马来西亚、泰国、等十几个国家。参展的新科技项目共有500多项,其中医药项目93 项,仅设两块。““慈丹系列”以其严谨的配方,确切的治疗结果,脱颖而出,获得国际金奖。
伟达人在为自己“慈丹”殊荣的辐射做着脚踏实地的行动。
诗人情怀,公益胸襟
没见过郑伟达的人可能想不到,他这位悬壶济世的医道大儒,竟然还是一位诗人。因为很早的时候,他就以横溢的诗华而加入了中国诗词协会,成为诗坛耕耘不辍的一位才子。
正如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教委员会副主任晨崧所言:郑伟达教授自己讲无意做诗人,可他却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首先是个医生,是治疗肿瘤的医生;他又是福建省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要参加频繁的政事活动;在悬壶议政的间隙,他就写诗。他的诗,大多是在休息的时候、或者旅途上写出来的。现实中,无论何事何物何人,他都可以入诗,其成诗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他的诗来自现实,发自肺腑,是真情的流露。读他的诗,会觉得有个真实的、血肉丰满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诗言志,诗抒情,从这个角度说,郑伟达教授才是真正的诗人。读郑伟达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立志、奋斗、成功的不平凡历程。
既然如此,那么,郑伟达遇到开心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出诗来,遇到值得纪念的事情时更是诗情勃发。比如,在2007年的6月3日,在他担任农工党福建省委员时,就激情澎湃地吟出了《荣任农工党福建省委有感》的诗篇:
心怀报国党恩深,重任荣膺感悃。传继中医开大业,弘扬国粹豁胸襟。立德建言应倾责,解困排忧更尽心。职责法规应记取,为民执政是良箴。
另一方面,中医药学内涵丰富,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一些医家常常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自己研究中医药学的成果和临床经验,郑伟达教授就兼承了这一传统,常把自己敏捷的才思付诸于诗词歌赋中,他的《慈丹集》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这是一个对生命和人生充满激情的人,他除了具有诗人的情怀外,更有热爱社会公益的胸襟。他不忘中医前辈的教导和帮助,更不忘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关怀,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体现了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而不惜慷慨解囊的高尚胸襟。
1998年,为防洪抗灾他义不容辞捐赠人民币10万元;同年8月1日正值庆祝“八一建军节”之际,他再次捐献巨资,成功地协办了福建省98年八一建军节大型文艺晚会。2000年10月份,为了配合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斗争行动,他赞助了人民币20万元,协助公安部刑侦局、宣传局拍摄10集大型纪实电视连续剧《苍天有泪》。2002年8月,捐助西藏地区林芝幼儿园,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好评。2003年5月,在福建省统战系统各界人士支援防治“非典”大会上,捐10万元药品用于防治“非典”。
由于郑伟达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取得的丰硕功绩,2004年5月,他被“中国公益事业发展论坛暨热心公益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邀为佳宾。
科研成果取得的辉煌,使中医药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魅力,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他的企业的坚实运作,使他深深地体会到这么几点:一、不论是做人还是行医,人有多好,事业就有多好,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眼光看的多远,事业就有多久;二、中医药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巨大的承载力,具有广泛的包容性、高度的代表性、灵活的适应性、深邃的思想性、多维的方法性和时代的前瞻性,是历久弥新的一门技术。因此他希冀党和政府切实重视中医药在新世纪的发展,而他们呢,就是要一定做好“承接岐黄薪火,继承中医衣钵”的工作,并愿与同道们一起加以创新,勇攀医学科学高峰,为振兴中医药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