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第一节 病因

  目前,已发现2000余种化学物质对动物有致癌作用,通常分为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直接致癌物可与体内细胞直接作用,不需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致癌力较强,致癌作用快速,如烷化剂、亚硝酸胺类致癌物等。间接致癌物需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成化学性近致癌物,并进一步转变成带正电荷的亲电子的终致癌物,终致癌物可与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形成致癌物—DNA化合物,造成DNA碱基替代、缺失、插入、颠换等多种形式的损伤,进一步造成移码突变、点突变、或单链、双链断裂及交联损伤,影响DNA复制与转录,从而引起细胞恶变。促癌物又称肿瘤促进剂,单独作用于机体内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

  现已查明,天然化学致癌物质中的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癌。960年,英国分离出一种能耐热的黄曲霉毒素,其中有B1、G1、B2、G2、B2a和G2a六种,以黄曲霉毒素B1引起大白鼠肝癌的作用强,还可以引起动物肝脏的急性或慢性损害。较大剂量黄曲霉毒素诱发的大鼠肝癌甲胎蛋白检出阳性;猴子食用黄曲霉毒素后5年可发生肝细胞癌。在我国的一些肝癌高发区,亦常为气候较潮湿和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广西高发地区以霉花生饲喂大鼠6~15个月,在20只中有16只(80%)导致原发性肝癌发生。启东县以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成功地诱发出鸭的肝癌。这些资料提示我国某些肝癌高发地区的潮湿气候是食物易于霉变的主要原因,在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很高。用酶联法检测食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及人体黄曲霉毒素的排出量,发现其与肝癌的死亡率明显相关。国外的研究也发现黄曲霉毒素与原发性肝癌有密切关系,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肝癌高发而北非低发,这可能与北非气候干燥、食物不易霉变;而南非气候潮湿,食物易霉变有密切关系。

  黄曲霉毒素经消化道吸收后迅速到达肝脏,很快转化为具有活性的代谢物质,其代谢物据认为是一种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的鸟嘌呤碱基在N7位共价键结合干扰DNA的正常转录。有资料表明,黄曲霉毒素与HBV有协同致癌作用,用树鼩实验证明HBV与黄曲霉毒素共同作用,肝癌发生率达52.9%,而单独黄曲霉毒素为12.5%,单独HBV为11.1%,对照为0%。在HBV–DNA整合的肝细胞中,可以发现黄曲霉毒素堆积。用探针标记技术已检测到肝癌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DNA加成物。HBV–DNA整合以及黄曲霉毒素与DNA的加成,可能是肝细胞癌变的始动因子和促进因子。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致癌性很强的化学物质,它可诱发许多动物的几乎所有主要器官的肿瘤。二甲基、二乙基亚硝胺等能引起大白鼠肝硬化和肝癌,其诱发率高,发癌时间短,诱发的肝癌多数是肝细胞癌。根据我国启东地区肝癌高发区的调查结果,发现该地区水土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每千克土壤含46.30mg,而低发区仅31.06mg),这为合成亚硝胺提供了自然条件。这些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与食物中普遍存在的二级胺在胃内合成致癌的亚硝胺化合物。因此,认为亚硝酸盐在体内的合成对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重视。另外,启东地区的咸菜中含有一定量的亚硝胺。从当地咸菜中粗提的二乙基亚硝胺和甲基苄基亚硝胺喂饲大白鼠,在3~4个月内,20只大白鼠中有17只出现肝癌,其中雄鼠的诱发率高于雌鼠。可见亚硝胺化合物与肝癌的关系颇为密切,但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肯定亚硝胺就是人类肝癌的病因。

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