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的北京,天寒地冻。夜深了,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虽有空调,但寒意还是挥之不去。这时,夫人打来电话,催促他赶紧回去。他这才离开医院,打道回府。
郑伟达平时除了外出会诊、参加社会活动,其他时间都是家与医院的“两点一线”。在回家的路上,他会在车上打个盹。身兼他的秘书、司机乃至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主管的赵志强,遇到这种时候,总是把车开得特别稳当,生怕一个急刹车什么的,影响到他休息。
虽说回去那么晚,可翌日一早,郑伟达还是准时出现在医院医生门诊诊室。其时,限定的号已全部挂完,病人已在候诊。
当天,看完后一位病人时已近午后一时,郑伟达来不及吃午饭,直接赶往首都机场,乘飞机去南京。飞机上的一丁点儿点心便成了他享用的午餐。
郑伟达的事业与生活,就这么交织着,周而复始。
年近六旬的郑伟达,仍精气神旺盛,动力不减,一方面是作为名中医,有自己的养生之道。他长期服用自己研发的保健食品“参灵胶囊”,身体中产生了免疫调节阴阳功能。正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另一方面,他一直渴求成为“儒医”,践行自己“秉承人道行天职,效法良医仰大儒”的承诺。这是一根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不知疲倦地前进。《中华儿女》褒奖其为“大医精诚”,便是论据。
《中华儿女》专题报道称:大医精诚,体现在一个人的学识、经验和品格上。郑伟达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大医精诚的人。他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广博的学识很多时候像喷泉一样,水花溅射似的凝结在他的诗篇里,放射着作者内在品格的光芒。他数十载如一日,精心医治患者,对病人高度负责,无论贫富,一样施治,让人品评出“心正药自珍”的境界与滋味。
作为一代名医,郑伟达让众多被判死刑的癌症患者重获新生;作为科研医生,他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进行新药研发;他还是一名慈善家,在赢得社会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不断地回报着社会,义务捐款助学、修桥铺路,义举频出。
他——郑伟达,就是这样一位医德双馨的人,就是这样一位喜欢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去温暖且照亮别人的人……
其实,早在2003年8月,同样是这一知名期刊,《中华儿女》便以《中医抗癌事业中矢志不移的郑伟达》为题,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当时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当年的报道评价郑伟达: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郑伟达家6代行医,以治病救人为责,所以他不仅要做个良医,更要做个名医。他认为,中医的阴阳平衡之理何其精深奥妙,那么,唯有刻苦不懈地学习,将中医传统发扬光大才是自己的为人之责。
成功和挫折总是孪生兄弟,“慈丹胶囊”的每一次成功总是伴随着莫大的挫折。然而挫折过后,郑伟达体验到的不是惧怕,而是一次次的升华,一次次更加坚定地对抗癌症事业的执著……
十几年过去了,《中华儿女》再次关注郑伟达,无疑是因为他又有了新的成就,对社会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郑伟达 郑东海
郑伟达
吴孟超 郑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