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拜师泰斗吕炳奎 跃出大山走一回

  1956年,吕炳奎调任卫生部中医司任司长、党组成员。1958年主持起草了《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的报告,毛主席在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吕炳奎适时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并存发展的方略。1978年,他为卫生部党组起草报送中央关于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即后来以中央名义下发的(78)56号文件。1982年在湖南衡阳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中医院及中医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这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

  吕炳奎从医30余年,主编新中国本中医教材《中医药学概括》,被中医界誉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奠基人”、“现代中医之父”。

  1984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吕炳奎继续问诊,服务病人,同时创办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并担当任校长。

  在郑伟达眼里,吕炳奎是大气的人,他有着幽兰的清雅,竹子的气节,松树的风格,寒梅的傲骨,大山的浑厚和大海的渊博。

  多年以前,郑伟达在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次见到吕炳奎时,便被这位学识渊博、待人谦和的长者所感染,就有意拜其为师。但听说吕老自认年事已高,已谢绝收徒,不禁抱憾。

  1992年5月19日,吕炳奎欣然同意担任福建省闽清光明肿瘤中医防治研究所顾问。

  1999年12月间,吕炳奎同志创办的“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成立20周年”校庆会议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筹备期间,郑伟达忙前忙后,办事稳妥、踏实,深得吕老赞许。

  和吕炳奎多有接触后,郑伟达方知吕老对弟子要求甚高,才学达不到他认为的那个高度的人,他从来都是婉言谢绝的。所以,寻常人有意拜其为师,还是免开尊口为好。

  郑伟达是知趣之人,他暗自确定的目标是:待“慈丹胶囊”申报国药成功,他才能向吕老表达拜师之意。

  然而,“慈丹胶囊”申报国药成功,吕老仍未提及收郑伟达为徒之事,似乎老人觉得还需时日考察。如今,“慈丹胶囊”入户国药行列已有3年,吕老这才首肯收他为徒,他怎会不激动。

  下了飞机,郑伟达在花店买了一束鲜花。一小时后,他轻轻叩响了吕老家的房门。时年已88岁高龄的吕老见是“小郑”来访,甚是开心。吕老把他们让进里屋,沏上茶,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

  其间,郑伟达道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愿望——拜师。并表示,拜师后一定会珍惜这份荣耀。吕老听后哈哈大笑,“好、好、好!其实老朽收你为门生,早有此意啊!”

  吕老接着说:“我这些年一直关注着你的进步,你是一个有毅力、有恒心、有担当的中医人,难能可贵!我虽然老了,但还有些经验可以传授给你,让你少走弯路。”

  每一个走进另一个人生命的人,都不是偶然的。

  吕老同意把郑伟达收入师门下,对他有了知遇之恩。能有这个结果,首先是他赏识郑伟达,因为他是一方才俊;其次是吕老慧眼识英才,愿助其一臂之力。而郑伟达呢,一向对前辈尊崇敬重,如汪其浩、郑孙谋等名老中医对他的提携,他一直铭记心间,常怀感恩之心。

  吕炳奎、郑伟达,这两位时年相差46岁的“一老一少”,互为欣赏,一拍即合。

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