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胰腺癌就是说发生于胰头、胰体及胰尾部等外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同时也包括壶腹部癌。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在近的几年里胰腺癌的发病在逐年的上升。
胰腺癌的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其发病与年龄增长有一定关系。25岁以下发胰腺癌者较为罕见,而中老年发本病者较多,其中60岁以上者又为发病高峰。本病的恶性程度较高。
胰腺癌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属“腹痛”“黄疸”“症瘕”“积聚”等证范畴。根据其病因病机,中医通常采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软坚消症及益气养血等治法,治疗不同表现、不同病程的胰腺癌病人,取得较满意治疗结果。
此外,应用中药外治法还能明显缓解因癌症引起的疼痛,其不良反应小,治疗结果亦优于西药止痛剂。郑伟达教授指出,癌症治疗应从瘀毒入手,将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体能锻炼、饮食调养4个方面有机结合,减少手术后肿瘤的复发,改善人类生存质量,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
中医学对胰腺的认识始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记载:“脾长掩一尺,掩太仓。”《十四经发挥》也有:“脾广三寸,长五寸,掩手太仓,附于脊之第十一椎。”其实都是对于胰腺的描写。到清代,随着中医解剖学的发展,对胰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写到:“津管一物,……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贲门右,幽门之左,……,接小肠”,“胃外津门左名总提,肝连于其上。”
然而,中医对胰腺癌的病症表现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却早在《黄帝内经》及以后的历代医籍中都有所记载和描述。如《难经·五十五难》中所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还根据五脏不同,分为五种积,其中“脾之积为痞气”,在胃脘部,覆大如盘,可以出现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与胰腺癌有所相似。此外,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说:“症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
《医学入门·丹台玉案》也云:“有寒客之则阻不行,有热内生郁而不散,有食积、死血、湿痰结滞妨碍升降,有怒气伤肝木来克土,有伤劳倦、血虚、气虚则运化自迟,皆能作痛。”以上论述指出了胰脲癌的发病可能与饮食失节、七情不遂、寒温失调、诸般内伤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