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泉”为宋代诗人白玉蟾游岩时得泉而名,洞中水质纯洁,流水潺潺,终年不息。龙洞是白岩山的重要景点,洞内龙泉清甜,寒气袭人,进了洞可登上有七层之多的洞穴,别有洞天。“风动石”如累卵之危,险象环生。山上有很多摩崖石刻,留下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在奇花异草的陪衬下,令人心旷神怡,又产生深邃庄严的历史感。
白岩寺坐落于莲花谷地,复名莲花寺。坐南朝北,占地400多平方米。相传始建于唐代,后数度遭火焚,屡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该寺背枕玳瑁山,寺前为门埕,埕下峭壁深谷,远望似悬于空中,十分险峻。进入山门,中为天井,左右厢房,后为主座。正殿左后侧为民国时期扩建的一幢四面倒水的三层楼房;寺周围以土石构成围合。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双坡顶。殿后部佛龛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寺门横额金字“白岩寺”由鼓山涌泉寺普雨法师所题。白岩寺已有千年历史。寺左小仙亭旁有一悬鱼洞,洞深约6米,高、宽各3米余,洞中倒悬一块长近3米、形状如鱼的岩石,鱼头露出洞外;另一鱼头朝天,涓涓清流由此而下,宛若双鱼游翔出洞。
一家仙是一座古建筑的俗名。相传旧时闽清有一家三口,到白岩山静坐修真成仙,后人便在那里建庙,曰“一家仙”。它位于白岩寺北侧鹫岭崖,始建于元代,后毁。现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鹫岭崖两石相夹,成凹形山洞,名曰“岩碧洞”,依山势而建,木石混构,三层叠檐。一层三周以块石叠砌呈U字形,内设佛龛和祈梦室,二层为木构屋面,飞檐翘角,顺势递落,三层向后缩作斜坡屋面。整个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远远望去,若隐若现。
古月祠墓塔,座落在达摩崖下,坐南朝北,占地约300平方米。崖前三周以青石围砌,殿后侧则利用岩体为墙,人工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但早年殿宇损毁,今仅余石墙断垣。在建筑遗址内,有古月和尚墓塔。墓塔为石构,通高2.2米,底径1.3米,六角须弥座上,内束作六出方形,上层作圆柱状。圆柱塔身环底刻饰浮雕仰莲瓣,其下出沿内折;塔身以块石错缝叠砌,塔顶端用半圆形整石封盖。塔身正面镶嵌青石墓碑,上书“古月朗和尚,暨开通传者”等字。
圣君殿座落在白岩山著名的骆驼峰下,殿内奉祀张、肖、章三圣君。建筑坐南朝北,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1978年维修,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由山门、前廊、厢廊、正殿构成。殿四周以石磊砌。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正厅作券顶门额,左右厢廊各立方形花岗岩石柱,柱上阴刻楷书对联“龙洞神唤雨,童老佛现身”。这座建筑为神奇的是,无论是外墙还是屋面或是屋内梁枋均为花岗岩石,石构制作采用粗细相互结合,给人以简约古朴凝重的感觉,它是闽清迄今发现保存完整的石构建筑。
郑伟达 郑东海
郑伟达
吴孟超 郑伟达